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这批应景之作中,也确实涌现出了一些情感真挚、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号称诗书画三绝的江宁才子马琬,目睹了军民携手抗灾的宏大场面,心潮澎湃,回家后闭门谢客,耗时整整三日,潜心创作了一幅诗画合璧的长卷,以记录此等千古奇景。
画中,石山元帅自然是核心人物,但其形象并未被过度神化,而是专注于指挥瞬间。
夏煜、孙炎等士绅也位列其中,长衫下摆沾满了泥水,跟在石山身后,或协调物资,或参与搬运,与占画面主体的短衣赤膊抗灾军民百姓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意外和谐的画卷。
而画面的角落处,马琬还精心安排了两个身穿元朝紫色官袍的身影——正是兵败被俘的元廷江浙行省左丞左答纳失里,以及此前因和谈而被石山扣押的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
二人衣冠依旧,却面色灰败,眼神空洞,失魂落魄地立于一旁,与周围热火朝天的抗灾场景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充满了象征意味。
在这两位元廷高官的远方,青灰色的江宁城墙在朦胧雨幕中若隐若现。
仔细看去,城墙垛口之间,似乎还有另一道模糊的紫袍身影正在眺望此地。
这并不是马琬出于艺术想象的无端添加。
当日,元廷集庆路达鲁赤达尼达思确实就站在江宁城墙之上,亲眼目睹了城外石山亲率军民抗灾的震撼场面。
他自然能看懂红旗营抗灾背后,那种蓬勃欲出的新生政权气象。
反观城内,人心惶惶的困境,这位蒙古贵族清晰意识到大势已去,江宁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当场“心疾”
发作,被随从们慌乱地抬下城去,在城头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
石山很快就通过斥候得知了城头的混乱,但他并没有趁机下令攻城。
一方面,因为当时雨势未停,云梯湿滑,城墙下的土地更是泥泞不堪,不利于大型攻城器械展开和士卒攀爬,强攻城池的代价太大。
另一方面,他深知,此次抗灾行动对守城元军心理上造成的“心灵震荡”
,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发酵和蔓延,让其自行瓦解斗志,效果远胜于强攻。
两日后,雨台大营。
南河抢险事宜已告一段落,石山换上了一身干爽的蓝色布袍,终于能抽出空来,在自己的帅帐内单独接见新近前来投效的句容士子孙炎。
帐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两人沉静而专注的面容。
经过抗灾前线两日的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孙炎对石山的施政理念和行事风格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
他深知机会难得,一开口便直指核心,切入石山最为关心的根本政策问题:
“元帅,在下以为,元政之失,其首不在苛暴,而在宽纵失度,纲纪废弛!”
蒙元是异族政权不假,但平心而论,其诸般政策还真不比有些朝代更苛暴。
至少在经济政策上,要比宋时宽松很多,在元廷治下做士绅,不要太舒服。
石山闻言,目光微凝,身体微微前倾,肃然抬手道:
“伯融,还请细细道来。”
孙炎深吸一口气,整理思绪,继续阐述:
“上古之时,大禹合众部落之力,治黄河以归海,方有国家。
其后历代治国,莫不讲究均赋役以安黎庶,筑城戍以御外侮,劝农桑、兴水利以弭天灾。
礼法并施,德刑相辅,乃为社稷稳固之根本。”
孙炎的这番话,自然带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但其核心思想——即国家需要有效组织起来,汇聚内部力量应对内外挑战和自然灾难。
在石山看来,却是切中要害的。
内安黎庶,外御强敌,对抗天灾等等,都需要一个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力量的国家机器。
否则,疆域再辽阔,内部一盘散沙,成天忙于内耗,任何大事都做不成。
石山之所以决心触动士绅阶层的特权,走更为艰难的统一之路,并非出于对士绅的偏见,而是出于统合全国之力,应对未来更大挑战的战略需要。
他当即点头表示认可,并引申道:
“合众之力,方成强国。
我近日看《战国策》诸雄变法,其主旨皆在革除分封建制导致的国力分散,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