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我采购时都是整筐统货,他们根本不让挑拣!
若肯让人细细筛选,我何尝不想亲手把关?”
亦嘉愈发无奈,眉间皱出几道沟壑,声音里浸着无力与焦躁。
他深知,整筐采购如赌博,泥沙俱下的货色里藏着多少“死蟹”
,全凭运气。
“可能你挑蟹的眼力还欠火候。”
小杨吐出一口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却愈发清明,“以前你发的蟹,死亡率虽高,好歹控制在两到三成。
可最近那几批,死亡率直飙五到六成,个头又小,卖相还差,简直没法比!”
他直起身子,眉宇间凝着几分郑重,语重心长道:“老黄,做螃蟹生意最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得有个靠谱的铁杆供应商。
李记水产我们合作多年,他们供货稳如磐石,螃蟹存活率常年维持在九成以上,规格整齐划一,壳亮肉肥,客人都抢着要,恨不得拿钱砸着催货。”
他顿了顿,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摊位上爬动的蟹群,声音里多了几分笃定,“你看你这批货,虽说壳面洗得干净,看着清爽,但爪钳的力道、甲壳的光泽,终究差了一截。”
亦嘉仍有些不服,蹲下身猛地掀开一只蟹箱,随手抓起一只,动作里带着几分赌气:“你看这爪钳多有力,死死扣在我手上呢,这活力还能差到哪儿去?”
那只孟加拉蟹八足张舞,螯钳如铁钩般紧钳着他的手指,青灰的甲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蟹脚根根粗壮,仿佛蓄满劲道。
亦嘉抬眼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挑衅:“这是孟加拉的货吧?瞧着确实生猛。”
他熟知门道:这海捕泥蟹生于咸淡交汇的滩涂,初离水时满身泥垢,需经清水涤洗方能上市。
泥蟹又有青、黑二色:青蟹壳若翡翠,螯甲亦染青碧,公者膏脂凝脂,唤作“肉蟹”
;母者蟹黄盈壳,尊称“膏蟹”
。
此类珍品多产自东南沿海,福建、广东渔民视若瑰宝,称作“红鲟”
。
其蟹肉甘甜如蜜,蟹膏丰腴似脂,尤宜少女滋补,传说常食能使肌肤莹润若春桃。
然国内红鲟产量稀缺,多赖越南、斯里兰卡、印尼诸国补给。
反观黑蟹,则多来自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与印尼等域外之地,甲壳灰褐如暮云,螯足灰黑中透出暗红,与青蟹的翠色形成鲜明对比,故得名“黑蟹”
。
二者虽同源,却如云泥之别,命运迥异
孟加拉的螃蟹,多是华人扎根当地养殖、分拣后销往国内。
一眼望去便知端倪:规格严丝合缝,分级精细如绣,SS(100-120克)、S(120-150克)、SM(150-175克)、M(175-195克)、L(195—220克)、XL(220-250克)、XXL(250-295克)、XXXL(295-350克),350克以上者寥寥无几。
华人养殖户偏好中小规格,大蟹稀缺,却因日供十余吨的庞大规模,牢牢掌控着市场定价权。
每一只蟹皆需精准克称,分毫之差,买家如何辨清?其蟹洗净无垢,腥气淡薄,价自矜贵。
反观亦嘉从印度采回的螃蟹,仅粗分100-200克、200-250克、250-300克、300克以上寥寥几档——印度统货收购,与孟加拉模式迥异。
小杨销售时,借规格差价获利颇丰,彼此心照不宣,只图合作顺遂,懒得深究。
正此时,一位客人进店询价:“黑蟹怎么卖?”
小杨笑脸相迎,如数家珍:“黑蟹按规论价:三两蟹32元,四两40元,五两45元,六两50元。
您要哪档?”
客人蹙眉摇头,满脸踌躇:“这价码可不低,我都不知如何下手了。
黑蟹都快赶上百蟹了!”
小杨姐夫插话附和,声音里带着无奈:“谁说不是?今年行情像坐过山车,昨夜每档又涨了三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