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这是我听过最完整的旋律。”
他喃喃道,“它不属于任何一种风格,但它活着。”
当天下午,他们把初步混音版放给全校师生听。
音响是从镇上借来的老式音箱,音质粗糙,低频嗡嗡作响,可当歌声响起时,整个校园仿佛凝固了。
一位年迈的女教师抹着眼泪说:“三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见我们学校有‘自己的歌’。”
林然看着窗外群山,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所谓“公共价值”
,从来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这些微小而真实的共鸣之中。
返程前夜,校长送来一封信。
里面夹着一张手工绘制的地图,标注了附近六所类似条件的乡村小学。
“如果你们还想做这样的事,这里还有很多孩子等着被听见。”
江临拿着地图,久久不语。
临睡前,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原来治愈别人的,未必是完美的作品,而是敢于袒露伤口的勇气。”
回到北京后,《起点》专辑制作全面启动。
他们将云南之行命名为“第一站”
,并正式公布“逆光计划?乡村音乐种子工程”
:每年遴选十所偏远地区学校,派遣音乐志愿者驻点教学,同时收录当地儿童原创歌曲,纳入《起点》系列公益专辑。
消息发布当日,报名申请突破八百份。
许多音乐学院学生自发组织义演筹款,更有退休教师联系基金会,愿无偿培训乡村师资。
与此同时,《逆?回声》第三章的创作也进入高潮。
林然以云南孩子的合唱为基础,延伸出整张专辑的情感主线??“回应”
。
他邀请多位曾受“逆光基金会”
资助的年轻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失聪舞者用手语谱写节奏模块,盲人作曲家用AI辅助完成交响段落,抑郁症康复者写下诗性歌词。
江临负责整体编曲架构。
他将医院心电图旋律、苏黎世雪夜采样、山区童声、城市地铁噪音……全部编织进一张巨大的声音织网。
每一首歌都像一条线索,最终汇聚成终曲《回声博物馆》。
某日深夜,林然在录音棚听到这首尚未命名的作品小样,瞬间红了眼眶。
“这不是我们的故事了。”
他说,“这是所有没能发声的人,终于找到出口的模样。”
江临点头:“所以我改了最后一句歌词。
原来的‘只要你还在,哪里都是舞台’,现在变成??
**‘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沉默也能成为歌声。
’**”
四月十八日再度来临。
这一年金音奖,不再有暴雨,而是晴空万里。
林然与江临再次携手踏上红毯,身后跟着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有坐着轮椅的听障少年,有戴着助听器的唇语歌手,还有那位云南小学的校长,怀里抱着一张孩子们手绘的感谢卡。
主持人宣布特别荣誉奖项时,全场灯光暗下。
大屏幕播放纪录片《起点:一年》,记录了从云南山村到城市病房,从无声挣扎到勇敢发声的三十个真实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