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六勿打断,七勿急于解。
>如同守炉火,不添柴亦不吹风,只静静看着它自己燃起来。
手册通过伦理审查当天,教育部评估组抵达山村,考察“青囊云平台”
试点成效。
带队的是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李文澜,四十出头,干练利落。
她翻阅病例库时皱眉:“数据很漂亮,但我关心的是可持续性。
你们走了以后,这套系统还能运转吗?”
温知夏指着墙角正在充电的平板:“现在全村有七个年轻人报名培训‘数字村医学徒’,每月考核一次。
他们负责采集数据、上传信息、协助解读报告。
每人补贴八百,由县卫健局专项经费支持。”
李文澜惊讶:“你们连运营模式都想好了?”
“必须想。”
陈拾安说,“否则就是一场科技施舍。
真正的赋能,是让这里的人自己掌握工具。”
临走前,她在刘小花家停留。
小女孩拿出一张新画:一棵大树下,两个大人牵着一群孩子,头顶飘着许多发光的小灯泡。
“这是什么?”
她问。
“是‘会说话的灯’。”
小花认真地说,“温姐姐说,只要有人说出心里话,天上就会亮一盏。
等集齐一百盏,就能照亮整个村子。”
李文澜鼻子一酸,悄悄录下这段对话,发给了评估组全体成员。
正月底,陈拾安返校。
火车上,他收到林晚消息:“谢老师提名你参评‘青年科技创新奖’,需要提交个人陈述。”
他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迟迟未动。
直到列车驶过一片油菜花地,金黄铺展至天际,他才打开文档,写下第一句:
>我不是一个典型的科研工作者。
我没有发表过顶刊论文,也不追求h指数。
我的实验室在村庄、在病房、在老人颤抖的讲述里。
如果非要定义我的研究方向,我想说:我在尝试建造一座桥,一头连着千年经验,一头通向现代技术,中间站着无数渴望被听见的人。
几天后,评审材料递交。
同期参评者中有在Nature发过封面文章的天才少年,有带领团队攻克癌症靶点的海归博士。
而他的附件里,除了技术方案,还有一段十八分钟的视频??李建国讲述收音机的故事,结尾定格在他眼角含泪却微笑的瞬间。
三月初,春寒料峭。
校园樱花未开,但“倾听门诊”
门前已排起长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