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他当场决定留下来住三天。
他不用语言教学,而是用身体??拍打桌面制造节奏,跺脚模拟雷声,甚至趴在地上让他们触摸吉他共鸣箱的震颤。
有个六岁的女孩从未开口说过话,却在一次集体即兴演奏中,忽然伸手按住他的手腕,然后轻轻哼出一个音符。
全班静了下来,连空气都仿佛凝固。
那一刻,余惟意识到:**声音的本质,从来不只是耳朵听见的东西**。
当晚,他写下《震动的春天》:
>“你说听不见鸟叫,可你的手掌记得晨露滴落的频率
>你说听不见雨声,可你的脚心知道大地如何苏醒
>当世界以十种方式拒绝你聆听
>你就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声音本身”
这首歌后来被改编成多感官互动装置,在全国十五所特教学校巡回展出。
孩子们通过踩踏地面触发旋律,用手势控制和声走向,甚至用呼吸强弱影响背景音流。
一位母亲含泪告诉余惟:“这是我儿子第一次觉得自己‘会唱歌’。”
与此同时,《人间和声》正式发布数字专辑。
平台数据显示:首日播放量不足十万,远低于同期流量歌手;但七日留存率高达89%,评论区清一色是真实故事分享??“我爸是火化工,看完《无名灶》哭了”
、“我妈是环卫工,现在小区邻居见她都主动打招呼”
、“我在工地做钢筋工,没想到有人愿意听我们的号子”
。
更令人意外的是,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新疆牧民上传了一段视频:他骑马穿越雪山,在风雪中大声唱《巡林谣》,镜头最后定格在他家帐篷外挂着的太阳能音箱,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节目单复印件,正是余惟去年在阿勒泰公益演出时发放的。
这条视频三天内播放破亿。
网友自发发起“寻找身边的声音”
挑战赛,数万人上传父母、祖辈、邻居的工作日常录音。
有人录下菜市场卖鱼大叔剁刀的节奏,有人捕捉地铁安检员重复问候的语调,还有学生把爷爷讲述抗美援朝经历的录音配上简单旋律,做成班级音乐作业。
教育部迅速响应,将这些民间作品纳入“青少年社会观察实践项目”
。
陈屿看到新闻后发微信:“你现在不是音乐人了,你是点燃火柴的人。”
余惟回了个笑脸,转身走进录音棚。
他正在筹备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不在体育馆,不在电视台演播厅,而在武汉长江边的一座废弃码头。
舞台由旧船板拼接而成,观众席是三百张从各地征集来的“职业座椅”
:环卫车驾驶座、理发店转椅、出租车后排、医院值班床……每一把椅子背后都有一个主人的故事。
演出前三天,他收到一封快递。
打开是本手工装订的册子,封面写着《母亲日记?续篇》。
翻开第一页,是那个哈尔滨小女孩的新笔迹:
>“今天妈妈值夜班回来,我没睡。
她脱下防护服的时候,肩膀都在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