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以前农村学校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尤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较为普遍。
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当时农村人口基数大,适龄儿童数量多,而学校和师资相对有限,尤其是偏远地区,往往一个村庄或几个村落共享一所小学,班级规模自然较大。
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数量跟不上学生增长,难以细分班级,只能通过扩大班额来容纳学生。
三是当时农村家庭子女数量相对较多,加上城镇化进程尚未像现在这样快,农村学生外流少,集中在本地学校就读,进一步推高了班额。
不过,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外流、生育率下降以及教育资源逐渐向均衡化发展,现在农村学校的班额普遍缩小,很多地方甚至出现小班化教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教育资源分布的变化。
一九九三年的初二有六个班级,老师分班级的时候一般都是成绩好的都在一班二班,成绩最差的都在六班。
我有幸被分到了初二年级一班,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比我大三到五岁不等。
那年姐姐在同一个学校的初三年级二班。
父亲临终时拜托了隔壁的大姑爹,他家女婿是羊山初中的教导主任,借用了包Y的学号,然后初二读完后又调头回去从初一开始读。
我想父亲的本意是想让我巩固基础,等初三中考到时候能考个好高中或者大学。
那时候初中是可以首考大学的。
但现实往往都是事与愿违的。
重回初一后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慢慢地学习的冲劲好像淡了。
学习最怕松懈,核心在于“松懈一旦开始,极易形成惯性,让前期积累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状态快速瓦解”
,就像逆水行舟,停步即退。
这种“怕”
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1.知识层面的“断联”
:学习需要持续的输入与消化,比如背单词、练解题思路,一旦松懈,原本熟悉的知识点会逐渐模糊,再次捡起时需要重新花时间回顾,相当于浪费了此前的努力。
2.状态层面的“难重启”
:保持学习状态需要专注力和节奏感,松懈后容易陷入拖延、懒散的习惯,再想找回高效学习的状态,往往需要克服更强的惰性,甚至可能因此放弃整个学习目标。
村里几个小伙伴和同学们的怂恿,再加上那时候姐姐初中毕业和西叔去南京了也没人管我,所以也渐渐放飞自我了。
还有父亲的去世、伯父到我家都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我就开始经常和他们一起翘课。
中午我们会到学校旁边的林场里烤红薯。
把林地里人家种的红薯挖出来,在地上挖个大点的坑,到林场里捡一些松枝把红薯丢进去,保持大火烧个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再焖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享用了。
我们还会到闲置的羊山粮站去找个地方玩扑克牌,等到学校放学了和别的同学一起回家。
无为县开城粮油中心站羊山分站于1989年12月2日成立,位于安徽无为市开城镇羊山村,经营范围包括粮油收购、储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粮食不再由国家统一收购,基层政府进行“撤区并乡”
,羊山乡政府并入了开城镇,羊山粮站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2025年,芜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对开城镇羊山村羊山粮油分站房屋进行出租,其建筑面积为2207.90平方米,规划用途为仓储、办公。
那时候学校旁边的村里有很多的桃园,对于手头有限嘴巴又馋的农村少年们来说,无异于奇珍异果。
我们一般会几个人一组,分工明确,有背着几个人书包的附近等待,有专门放风站岗的,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是负责实施行动的,那必须身手矫捷、身轻如燕,来去一阵风,我一般都是负责背书包的那个角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