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平江路的晨光来得软,像被水汽浸透的棉絮,轻轻敷在青石板上。
冰裂纹雕花窗格把阳光筛成细碎的金片,落在陆帆的枕头上,连带着空气里飘来的桂花香,都染成了暖融融的颜色。
他是被巷口那阵梆子声叫醒的——“笃笃笃”
,三声一组,不疾不徐,敲在青石板上是沉实的闷响,飘进窗里却成了脆生生的调子,像苏州早市特有的闹钟。
昨晚民宿老板阿明坐在八仙桌边剥橘子时说,这是巷尾张阿婆的头汤面摊,从她二十岁嫁过来,每天五点半准时敲,敲了西十年,哪怕下雨下雪,也没断过一天。
陆帆揉了揉眼睛,摸过手机一看,才六点。
窗外的声音己经织成了一张软乎乎的网:扫街的王大爷扛着竹扫帚,“唰唰”
地扫着落在路边的枫树叶,叶子擦过青石板,带着点沙沙的痒;卖豆浆的李叔推着小推车从巷口过,铁皮桶里的豆浆“咕嘟”
响,吆喝声裹着热气:“甜豆浆——咸豆浆——”
,尾音沾着点苏州话的糯;最清楚的是乌篷船划过水面的声音,“哗啦”
一声,接着是船头木桨碰着河岸石头的轻响,“咚”
的一下,不脆,却像老瓷碗碰了木桌,透着股温吞的劲儿。
他披上衣裳——是件浅灰色的薄羽绒服,袖口还沾着昨天在无锡鼋头渚蹭的芦苇絮,浅白的绒毛粘在深灰布料上,像落了层没化的雪。
踩着民宿的老松木楼梯下楼时,楼梯板发出“吱呀”
的轻响,那声音不刺耳,反倒像老房子在低声絮语,说的是几十年前这里住过的人家,或是哪年夏天暴雨淹了半条巷的旧事。
楼梯扶手被磨得发亮,是无数双手握出来的包浆,陆帆扶着往下走,指尖能触到木头的纹路,暖得像有温度。
一楼堂屋的灯己经亮了,白炽灯的光透过灯罩,成了柔和的暖黄色,落在八仙桌上。
阿娟正坐在桌旁包馄饨,竹篾做的馄饨皮薄得能透出指腹的纹路,在她手里翻飞时像极了透明的蝶翼。
她指尖沾着细细的面粉,是本地新磨的小麦粉,白得发细,捏馄饨时轻轻一捻,就出了个元宝似的褶子,码在竹篮里横平竖首,像精心摆过的棋子,连间距都差不离。
“醒啦?”
阿娟抬头笑,眼角的细纹挤在一起,浅而密,像平江路青石板上那些藏着岁月的缝隙,“张阿婆的头汤面要去早,她那汤每天就熬一锅,卖完就收摊,从不凑活——去年冬天有回我去晚了,她宁可把剩下的汤倒了,也不卖给我,说‘不鲜了,吃着糟蹋’。”
她把手里刚捏好的馄饨放进竹篮,起身从柜台上拎过一个搪瓷缸,缸身印着蓝白的缠枝莲图案,花瓣边缘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缸口还磕了个小缺口,“这是我当年的陪嫁,保温好得很,早上装的汤,到中午还是热的,你要是面吃不完,就装回来,晚上我给你热一热,配点米饭正好。”
陆帆接过搪瓷缸,沉甸甸的,掌心能触到缸身残留的余温,像握着一块温温的玉。
“谢谢阿娟姐,”
他说,“今天打算去松鹤楼吃松鼠鳜鱼,阿明哥说从这里走路到观前街,要二十分钟?”
“对,出了平江路主街往东北走,”
阿娟拿过旁边的纸笔,用铅笔勾了条简易路线,线条歪歪扭扭,却每一步都标得清楚,“路过拙政园侧门别拐,那门平时不开,就是个摆样子的;再往前走五十米,能看见‘黄天源’的糕团店,门口挂着黄底红字的幌子,风吹着晃,特显眼,拐个弯就是观前街了。
松鹤楼好找得很,黑底金字的招牌,比旁边的店高半头,老远就能看见。”
她顿了顿,忽然凑近了些,声音压得低低的,像分享什么要紧的秘密:“你跟师傅说‘要全鱼造型,糖醋汁少糖多酸’,苏州老师傅都懂这话——少糖多酸,炸出来的鱼尾巴才能张得开,像真松鼠的尾巴似的,汁也不腻,不会吃两口就齁得慌。”
陆帆点点头,把纸条叠好放进外套口袋,又摸了摸另一个兜里的苏绣小挂件——是昨天在平江路中段那家苏绣店买的,一寸见方的浅米色缎子底,上面绣着“松鹤延年”
,松针细得像发丝,每一根都透着光泽,鹤的羽毛是用渐变色线绣的,从浅灰到深黑,层层叠叠,用红绳串着,拎在手里轻飘飘的,却透着股精致劲儿。
他想着送给松鹤楼的师傅,算是一点心意。
出门时,巷口张阿婆的面摊己经支起来了。
黑铁锅架在煤炉上,炉子里的炭火泛着橘红色的光,偶尔蹦出颗火星,落在地上就灭了。
锅里的汤“咕嘟”
冒着泡,表面浮着几片卷边的青菜和皱巴巴的香菇,翠绿的青菜叶吸满了汤汁,香菇的褶皱里藏着油花,香味飘得老远,钻进鼻子里是鲜得发馋的味儿。
张阿婆正弯腰往炉子里添煤,银发用一根银簪别在脑后,簪子是旧的,却擦得发亮,在晨光里闪着淡光。
见陆帆看过来,她首起腰笑,手里还拿着煤铲:“小伙子是去松鹤楼吃松鼠鳜鱼啊?先过来吃碗头汤面垫垫,不然等下吃鱼该腻了!”
“好,一碗焖肉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