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亲卫很快从后院取来笔墨和三株青苇,苇叶上还挂着露水。
王翦将新鲜苇杆纵向剖开,乳白色的苇瓤带着水汽,中间的中空通道笔首通畅,与干枯苇杆的结构一模一样,只是更为柔软。
他蘸着松烟墨在苇叶上点点画画,忽然停住了手——丝帛上第一株芦苇的七片叶子,间距竟与新鲜苇杆的七个节距完全吻合:“这是用芦苇的节数做密码!
一片叶子代表一节苇杆,墨点在第几片叶,就对应第几节的位置,而节距长短,应该是字数的标识!”
蒙武立刻取来竹简,按照墨点的位置在案上排列:“第一株芦苇七片叶,墨点在第三片——对应第三节苇杆的长度,是‘楚’字?第二株五片叶,墨点在第二片——‘虽’字?第三株六片叶,墨点在第西片——‘三’字?”
他的声音越来越沉,笔尖在竹简上划过的力度越来越大,当最后一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八个字落定时,竹简被他攥得微微发颤。
“又是谶语!”
蒙武猛地将竹简拍在案上,指节泛白。
嘉峪关城砖下的“泗水亭”
刻石、黑水河底的“汉高祖”
残碑,再到如今居延泽的楚地谶言,所有线索像蛛丝般缠上心头,织成一张笼罩大秦的阴谋之网。
他抬头看向王翦,却见老将军正盯着丝帛的边缘,眼神凝重如霜。
此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蒙恬勒马停在传舍院门口,马腹的鬃毛上沾着芦苇絮,手里提着个褐色麻布包:“将军,那货郎跑了!
他在芦苇荡里设了陷阱,马崴了脚,只追上这个!”
布包被扔在案上,里面滚出十几根与井台边相同的芦苇杆,还有一块巴掌大的青铜令牌——令牌正面刻着一个“项”
字,背面是楚地特有的蟠龙纹,边缘还留着兵器碰撞的痕迹。
【二:帛书破,童谣藏谶语】
正午的阳光透过传舍的窗棂,在案上的丝帛投下斑驳的光影,将那些细密的纹路照得愈发清晰。
王翦将那十几根芦苇杆并排摆在案上,每根都己被亲卫小心剖开,里面的丝帛卷得紧实,用细麻绳捆着——那绳结是楚地贵族特有的“双环结”
,两根麻绳交错缠绕成两个相扣的圆环,末端还缀着极小的蚕丝流苏,与他当年攻破楚都寿春时,从楚王宫中缴获的玉佩绳结一模一样。
“小心些,别弄坏了丝帛。”
王翦的指尖拂过丝帛边缘,素纱的质感细腻微凉,“这是楚地最好的蚕丝织的,稍有不慎就会撕裂。”
蒙武点头应着,从腰间解下一把小巧的银匕——这是他在灭楚之战中缴获的战利品,刀刃薄如蝉翼。
他用匕尖轻轻挑开双环结,麻绳松散开来,露出里面卷成指节大小的丝帛。
第一卷丝帛展开时,众人都屏住了呼吸:上面用楚隶写着几行文字,笔画流畅却带着顿挫之力,撇捺间透着一股压抑的悲愤,显然出自女子之手。
“是楚地童谣。”
蒙武的声音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文字里的怨愤:
“芦叶青,芦叶黄,
怀王死在秦中央。
三户聚,五旗扬,
楚剑斩秦复旧疆。”
每句七个字,押着楚地歌谣特有的“江阳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像淬了毒的针,刺得人皮肤发麻。
王翦的指尖抚过“怀王死在秦中央”
七个字,指腹能感受到墨迹下微微凸起的刻痕——书写者下笔极重,几乎要将丝帛划破。
他想起三十年前随王贲攻破郢都的场景,那时楚地百姓听闻怀王死讯,家家户户挂起白幡,汨罗江边的哭声三日不绝。
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谶言,就是从那时开始在楚地流传,如今竟被人化入童谣,显然是有人在刻意煽动民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