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
六个小篆笔画劲挺,“皇”
字的竖画带着明显的顿挫,“分”
字的撇捺转折锋利如刀,刻痕深浅不一,最深处竟达半毫米,末端还留着崩裂的玉屑,显然是仓促间用青铜刻刀凿刻而成。
蒙恬的指节骤然收紧,玉玦的棱角硌得掌心生疼,眼前仿佛浮现出刻字人咬牙切齿的模样,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刻刀划破掌心也浑然不觉。
“这……这是谋逆之言!”
蒙武凑过来看清文字,脸色瞬间惨白如纸,他下意识地按住腰间的青铜剑,剑穗上的铜铃叮当作响,警惕地扫视西周——关隘外的胡杨林里影影绰绰,仿佛藏着无数双耳朵,“谁会把这种东西绑在雁上?是匈奴人,还是关东的叛贼?”
“匈奴人刻不出如此规整的小篆。”
蒙恬打断他,指尖仍停留在刻字处,指甲
iconicon-uniE06C"
>
iconicon-uniE0F9"
>着笔画的边缘,“你看这‘皇’字的笔锋,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是李斯《仓颉篇》里的标准笔法;还有‘分’字的转折,绝非匈奴人用刀刻得出的。
而且这玉料……”
他忽然蹙眉,将玉玦凑近鼻尖,一股细腻温润的光泽从玉质深处透出来,侧视时泛着淡淡碧色,正视则呈羊脂白,与当年在咸阳宫见过的传国玉玺残料如出一辙——那是二十年前,他随父亲蒙骜入宫时,亲眼见少府符节令丞捧着的边角料。
【二:玉质惊魂,同源和氏璧】
戍卒的炊火己在关隘内升起,三架陶灶同时冒烟,袅袅炊烟混着羊肉的膻气飘过来,与胡杨林的萧瑟气息交织在一起。
蒙恬将玉玦放在临时搭建的木案上,案面是刚劈开的胡杨木,纹理粗糙却足够平整,还带着新鲜木材的清香。
他取来一盏青铜行灯,灯座铸成交尾的双螭模样,灯油是压榨的胡麻油,火光稳定而明亮,正好照亮玉玦的每一寸肌理——连玉料内部的棉絮状纹理都清晰可见。
“将军,这玉料莫非是……”
李信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要贴在蒙恬耳边,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他曾随蒙恬入咸阳述职,在甘泉宫的朝会间隙,远远见过传国玉玺的模样——那方西寸见方的玉玺被符玺郎中捧在锦盒里,温润的光泽隔着十步都能感受到,与眼前这枚玉玦如出一辙。
蒙恬点头,从腰间解下随身的匕首——那是赵国人锻造的百炼钢匕首,锋利无比。
他用匕首尖轻轻刮下一点玉玦边缘的碎屑,碎屑呈青白色,放在掌心揉搓,细腻得几乎不留痕迹,只留下一丝微凉的触感。
“是透闪石玉料,与和氏璧同源。”
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当年李斯奉诏撰写《泰山刻石》,我曾在丞相府见过和氏璧的边角料,也是这般侧碧正白,温润如凝脂。
而且你看这密度——”
他转身从案旁取来一个陶碗,碗底刻着“咸阳宫监制”
的字样,是昨日从匈奴俘虏处缴获的。
蒙恬将碗盛满清水,再将玉玦轻轻放入,水面立刻上升了寸许,比同等体积的和田玉高出近三分之一。
“比普通和田玉更重,正是和氏璧‘肉厚质坚’的特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当年卞和献璧的记载里,就说此玉‘沉于水而不浮’,便是这个道理。”
蒙武突然想起一事,急忙从行囊里翻出一块丝帛,那是前日从匈奴金帐缴获的舆图,边缘还留着火烧的焦痕,左下角印着“项氏私印”
的朱红印记。
“将军还记得吗?昌平君印的印纽刻着项羽画像,如今这玉玦又用和氏璧余料制成……”
他的话没说完,却让在场众人都打了个寒噤。
和氏璧自秦始皇制成传国玉玺后,边角料皆由少府封存,存放在咸阳宫的“玉府”
之中,由符节令丞专门看管,出入皆需登记在册。
蒙恬清楚记得,玉府的门锁是特制的“鱼形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