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破壁”
计划在江瑾辰的全力推动下,迅速而缜密地展开。
整个“豌豆荚”
如同一台调整了策略的精密仪器,开始向那些“透明的墙壁”
发起无声的渗透。
被学术会议拒之门外?技术团队将精心准备的演讲录制成高质量的视频,配以多语言字幕,不仅发布在自身的学术频道,更通过合作院校、友好学者的人脉网络,精准投放到相关的国际学术论坛和社交媒体群体中。
同时,论文预印本早己上传至全球知名的开放获取平台,任何人都可下载阅读。
起初,那些背后使绊子的人或许还在暗自得意。
但很快,他们发现“封锁”
的效果大打折扣。
“豌豆荚”
那篇关于新型神经网络模型压缩技术的论文,在预印本网站上的下载量和引用次数开始悄然攀升,视频的观看量和专业圈内的讨论热度也超出了预期。
真正的学术价值,终究会自己找到流通的渠道。
技术标准制定的博弈则更加复杂。
徐浩东带队,通过各种或官方或私人的渠道,与标准组织内的成员进行了密集的沟通和澄清,据理力争。
同时,孙浩则联合了数家同样苦于欧美巨头垄断标准制定权的新兴市场科技企业,形成了一个小型的“advocacygroup”
(倡议小组),在会议内外共同发声,强调技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的重要性。
江瑾辰本人则亲自出面,与国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更深入的合作,将“豌豆荚”
的部分前沿技术探索以联合实验室的形式对外开放,吸引国际学者参与研究,从另一个维度积累学术信誉和影响力。
这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和技巧的渗透战。
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转机发生在一次关键的标准制定网络会议上。
当对方代表再次老调重弹,质疑“豌豆荚”
提案的“兼容性”
和“验证不足”
时,孙浩没有像之前那样仅仅进行技术辩护。
他先是出示了与多家第三方独立测试机构(包括一家欧洲老牌实验室)合作完成的、显示良好兼容性的验证报告,堵住了对方的嘴。
然后,他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却带着力量:“我们理解也尊重所有成员对技术严谨性的要求。
但技术的进步需要开放和包容的精神。
我们注意到,近期有一些并非基于技术本身的讨论,正在影响这个本应中立的平台。
我们呼吁,将讨论的焦点回归技术本身。
毕竟,最终受益于更好技术标准的,是全球所有的用户和开发者。”
这番话,没有首接指责,却巧妙地暗示了背后存在的非技术干扰,并将立场拔高到了“全球用户”
的利益层面,赢得了不少中立代表的微微颔首。
会议结束后,对方试图拖延的策略,第一次遭到了组织内部其他成员明显的质疑和阻力。
提案虽然仍未最终通过,但进入了更实质性的技术讨论环节,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