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首先,是货郎队伍的质变与扩张。
过去,货郎主要靠衣服、少量日用品支撑。
如今,配齐货成为可能。
每个货郎,尤其那些负责偏远区域的,出发前必到光明市场小商品区转一圈。
挑货郎的担子,再也不是单调的包裹,而是变成了流动的微型杂货铺。
塑革鞋成了主力军,以其匪夷所思的低价和实用耐磨的特性,迅速取代了布鞋在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妇、脚夫和孩童脚上。
货郎一声吆喝:“结实耐穿塑革鞋!
一块五一双!”
就能瞬间围拢一群犹豫又渴望的主顾,光明塑编袋也无处不在。
家庭主妇用它装米、买菜、做收纳,比脏了难洗的布口袋好用太多,小商贩用它盛放零散乾货,甚至田间地头也能看到它们装满草料或工具的影子。
日用小百货更是受欢迎,这些小玩意儿单件利薄,却撑起了巨大的消费频次和货郎的钱袋子。
货郎的路线变得更有效率,停留时间更长,销售额成倍增长。
光明市场登记在册的货郎数量在政策保障和利益驱动下,悄然突破三百人。
他们编织的这张零售网络,其深度、广度和渗透力,是固守县城和集镇的百货商店望尘莫及的。
如果说之前的服装衝击让百货商店感到剧痛,那么小商品的全面开,则是缓慢的室息。
百货商店赖以生存的根基,低值易耗的生活必需品销售,被连根拔起。
价差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光明市场的商品来源极其灵活。
部分自有、部分直接对接產地作坊和小厂、部分採购自更便宜的小商品集散地。
加上其批发为主、物流成本摊薄极低的运作模式,其终端售价普遍比国营百货便宜30%至50%以上。
在温饱仍是主流的年代,这个价差如同天堑,足以决定老百姓用脚投票的方向。
百货商店的柜檯日益空旷,不是真没货,毕竟一些计划商品还在调拨,而是消费者流失导致进货积极性大减,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货郎那沉甸甸的担子、光明市场里堆积如山的货品,让老百姓清晰地认识到,不是没东西卖,而是那些国营柜檯的东西又贵又不好买!
宋明理的愤怒咆哮在绝对的价格优势和市场洪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们从最初的优越、观望,迅速滑向迷茫、沮丧。
看著隔壁光明市场的喧囂与自己这里的冷清,一种强烈的被时代拋弃的感觉瀰漫在整个商店。
汪师兄离职成功的示范效应仍在发酵,內部人心思变。
那个建议职工去光明市场用工资条换点代金券的提议,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记者方锐再次捕捉到了这一剧变。
他以此为主题,描述了货郎担子上那些廉价却点亮生活的塑革鞋、搪瓷盆、线与百货商店日益冰冷的柜檯形成的巨大反差。
他在文中深刻指出:“当个体的活力挣脱所有不合理的,融入中央激活经济的洪流时,它所焕发出的不是混乱,而是前所未有的商品繁荣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光明市场及其辐射网络的崛起,与其说是对旧有商业体系的替代,不如说是对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內涵的真正充实。”
“其低价、灵活、深入末梢的特性,正是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精神的最佳践行。”
“一些百货商店的困境,表面看是竞爭失利,深层则是机制僵化、背离群眾需求所必须付出的转型代价。”
“改革的浪潮,终將荡涤掉所有不適应生產力发展的壁垒和惯性。”
这篇报导再次在《浙南日报》引起热议。
批发市场人流如织,汪师兄意气风发地指挥著日益扩大的团队,处理著前所未有的订单量和繁杂的品类。
陈光明却在市场最鼎沸的时候,来到了分拣中心。
他拿著销售报表,上面各种符號標记著不同区域的畅销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