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格物院及其下属的关键工坊,安保级别极高,由皇帝亲军和经过严格审查的侍卫层层把守,外人难以接近。
所有参与核心项目的工匠和学者,都需有可靠的保人,并签署了严厉的保密协议。
更重要的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网络无孔不入,不仅在国内严密监控可疑人员,其触角甚至延伸到了海外商站和航运线,使得欧洲间谍的行动举步维艰。
偶尔有几起成功的渗透或收买案例,往往也很快被侦破,人赃并获,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即便有零星的技术细节或实物样本侥幸流出,欧洲人也沮丧地发现,他们缺乏复制这些技术的基础。
制造一台高效稳定的蒸汽机,需要高精度的机床来加工气缸和活塞,需要特殊的冶炼技术来生产耐高压的锅炉钢板,需要系统的热力学知识来优化设计——这些,都是当时的欧洲工业基础难以支撑的。
同样,没有对电磁学的深刻理解,没有成熟的玻璃密封和真空技术,即使拿到了电灯的外观图,也无法造出实用的产品。
技术的代差,并非单纯靠逆向工程或间谍活动就能轻易弥补,它是一座需要整个工业体系和科学理论支撑才能攀登的高峰。
张骞从欧洲发回的情报,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困境:“……西夷诸国,于我方奇器,渴慕几近疯狂,间谍活动日炽,悬赏之巨,闻之咋舌。
然观其内部,工坊技艺粗糙,理论探讨多停留在玄想辩论,缺乏系统实证。
虽有零星仿制之举,然形似而神非,效率低下,故障频仍。
故臣判断,西夷虽焦躁仿效,然其工基薄弱,理论混沌,短期内绝难成气候。
然其执着之心、不择手段之志,亦不可不防,宜持续加强戒备,延揽其技工学者为我所用,反制其谋。”
星图微澜,前行不辍
静室之中,朱由检独自凝望着那幅关乎国运的星图。
代表电灯研究的那一点光芒,依旧在格物院的方向顽强地闪烁着,亮度增长缓慢,时明时暗,显然仍未突破那关键的材料瓶颈,未能形成稳定、扩张的光源。
这预示着技术攻坚的道路依然漫长。
帝国内部,因科举改革而引发的思想动荡,在星图上清晰可见。
原本稳定而浑厚的文教光域,此刻泛起了阵阵涟漪,光芒略显紊乱,显示出新旧观念碰撞带来的社会张力。
一些代表传统士林力量的光点,甚至流露出些许晦暗和抵触的情绪。
然而,令他欣慰的是,北疆的光域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随着“北海渔场”
的开发、屯垦的成功和边境贸易的繁荣,那片广袤土地的光芒更加凝实、明亮,边缘清晰稳定,甚至开始向周边的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辐射出温暖的光晕,显示出边疆地区正在从帝国的负担转变为坚实的支柱。
帝国的整体光芒,虽然因内部的思潮波动而略有微澜,但根基深厚,主体光域炽盛强健,铁路和电报网络构成的光脉奔腾不息,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朱由检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都必然伴随着阵痛与阻力。
技术的突破需要无数次的试错和长期的积累,无法急于求成;制度的革新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而最难的,莫过于思想的转变,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耐心以及成功实践的示范效应。
“不因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他轻声吟诵着,心中一片澄澈。
他走到御案前,案上摆放着卢象升请求扩大“北海渔场”
规模、增建港口的奏章,以及格物院例行呈报的、记录着最新一次灯丝实验失败细节的文书。
他提起朱笔,首先在卢象升的奏章上批了一个苍劲有力的“可”
字,并批示:“北海兴利,实边富民,此乃长久之策。
着北疆都护府会同户部、工部,详加规划,务求实效。
所需款项,优先保障。”
然后,他展开格物院的文书,并未因那熟悉的失败记录而流露出丝毫失望。
他在空白处,用朱笔写下了八字勉励之语:“但求精进,不问朝夕。”
这八个字,既是对格物院全体人员的殷切期望,也是他本人面对复杂局面的心境的真实写照。
帝国的航船,在驶向未知深蓝的壮阔征程中,早己习惯了应对各种风浪与暗流。
而这位坚定的舵手深知,唯有保持战略定力,不被一时困难所阻,不被眼前纷扰所惑,持续前行,不断积累,方能最终抵达那光明而遥远的彼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