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稷山东麓,半坡柏林中。
韩高三十余人隐匿其中,他们都是往昔稷山盗的经典打扮。
就连皮铠上的印花,都是与当年一样,是同一套模具压制而成的纹理。
不同于周围面具遮脸的稷山盗,韩高只是用半...
夜阑人静,祁连山下的归藏庐前,一盏孤灯摇曳如豆。
风从戈壁吹来,卷起黄沙,掠过屋檐下悬挂的铜铃,发出低沉而悠远的回响。
那铃声不似人间所有,倒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叹息与嘱托。
吕哲已不在庐中。
但炉火未熄,案上竹简齐整,笔洗清冽,砚台边还留着半干的墨痕。
仿佛他只是出门散步,片刻便会归来。
可那封写给天下的绝笔信静静躺在木案中央,字字如钉,将他的离去钉入历史的骨缝之中。
游方僧人带着信西去敦煌时,并不知自己背负的是一个时代的句点。
他翻越乌鞘岭,在风雪中跋涉七日,终于抵达莫高窟。
蔡琰亲迎于洞外,披素衣、执松炬,身后站着义学三十六长老。
她接过信,双手微颤,却一字一句读得清晰。
读罢,全场默然良久,唯有洞顶滴水之声,敲打着石壁上的飞天壁画。
“先生走了。”
蔡琰轻声道,“可永昌没走。”
她命人将信刻于第17窟入口左侧石壁,又另立碑记:“此地为启蒙之所,凡愿学者,无论男女贫富,皆可入内听讲。”
自那日起,义学昼夜不息,烛火通明。
孩童习算术,妇人读律令,老兵学医理,匠人研水利。
纸张不够用,便以沙盘代纸;无师可授,便互为师生。
知识不再是权贵的私藏,而是田埂上行走的阳光。
三年后,第一代“民议子弟”
走出义学,奔赴十三州任职。
他们不穿锦袍,不乘高车,只携一卷《宪章》、一本账册、一副药箱或一把铁尺。
他们在乡间设立“公议亭”
,每逢初七集会,百姓围坐一圈,争论赋税多少、渠口如何分配、学堂该建何处。
争吵激烈时,有人拍案而起,也有人掩面哭泣,但从无人拔剑相向??因为他们记得吕哲说过:“争而不破,才是文明。”
而在洛阳,新的制度正经受风雨考验。
《重光决议》虽已颁行天下,但旧势力并未真正退场。
士族暗中串联,称“妇人参政伤风败俗”
,阻挠女议堂在南方诸郡设分会;豪商勾结地方官吏,借“德能绩三考”
之名塞私亲、压寒门;更有甚者,冀州刺史竟伪造灾情,骗取公仓粮米三千石,转手售予胡商牟利。
消息传至太学,新任申冤司主簿郑覃怒不可遏,连夜提笔上奏:“今有官如虎,噬民膏血;法令如纸,难束权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