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互助垦荒,共建村落。
政府亦加快落实退役安置政策,三年内建成“老兵新村”
一百零八座,每户授田三十亩,配建学堂、医馆、织坊。
昔日战场上的虎贲郎,如今成了田垄间的带头人。
与此同时,技术革新悄然改变民生。
敦煌民器局匠首鲁智带领工匠团队,改良犁具,发明“双牛牵引式深耕犁”
,使耕作效率提升三倍;又结合西域传来的水力知识,建造“踏车引渠系统”
,让干旱之地也能引水上坡灌溉。
这些成果通过义学网络迅速传播,十年间,河西走廊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航海方面,辽东船帮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出“六桅广船”
,载重可达千石,配备罗盘与风帆调节装置,实现远海航行。
他们开辟了从登州直抵倭国南部的新航线,带回稻种、硫磺与铜矿,同时也将《宪章》译本、造纸术与铁器技术输出海外。
最令人惊叹的变化发生在教育领域。
随着“全民识字运动”
推进,各州县普遍建立“夜读堂”
。
农闲时节,男女老少提灯赴学,由退休教师或通文墨的村民授课。
教材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涵盖算术、地理、农事、卫生常识等内容。
甚至出现了专为盲人刻写的凸点竹简,以及供聋哑人使用的手势符号图谱。
某年冬,洛阳举行首届“民间策论大赛”
,不限身份,凡有志者皆可提交治国建议。
参赛作品多达三千余份,其中竟有一份出自十岁幼童之手,题为《论雨水收集与抗旱》,图文并茂,逻辑严密,令考官惊叹不已。
献帝亲自接见该童,赐名“雨生”
,并下令将其方案纳入地方水利规划。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支撑??那就是吕哲留下的精神遗产。
人们不再追问“吕哲在哪”
,因为他们发现,每当有人坚持说真话、为民请命、拒绝屈服于强权时,那个人身上就有吕哲的影子。
建安九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在荆州爆发。
症状为高热、咳血、肌肤溃烂,旬月之间死者逾万。
官府封锁消息,企图掩盖真相。
然而,一名年轻医女冒死逃离疫区,带着病患样本与记录奔走千里,最终抵达敦煌义学求援。
此人名叫柳含烟,乃吕哲早年收养的孤儿之一,自幼习医于蔡琰门下。
她将疫情如实上报,并呼吁启动《永昌防疫章程》第三条:“遇大疫,信息不得隐瞒,物资须全国调配,医者自愿集结救援。”
响应者如潮。
酒泉派出五十名医师,携带艾草、雄黄、麻沸散;蜀中送来百担生姜、花椒、蜂蜜;江南船队运来大量石灰与消毒陶罐;长安太医署更是打破陈规,允许民间医生参与诊疗方案制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