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江南文风鼎盛之地,一些传承数百年的著名书院,如山长、大儒公开表态,宣称将坚守“正学”
,只教授西书五经、诗赋制艺,绝不沾染“新学异术”
,并鼓励门下弟子抵制新科考试。
苏州、松江等府学,一些年轻的生员受此影响,也对新科持怀疑和排斥态度。
一时间,围绕“何为真才实学”
、“科举究竟为何而设”
的争论,在茶馆酒肆、书院学堂激烈展开,形成了鲜明的“守旧”
与“趋新”
两派。
然而,硬币总有另一面。
在通商口岸如广州、泉州、宁波,以及北方边境地区、内陆一些新兴的工矿业城镇,新科的消息却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
许多原本在传统科举道路上屡试不第、但对实务有浓厚兴趣或家学渊源的学子,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们中,有的祖辈经商,精通算术;有的生长边陲,熟悉夷情;有的则是对机械制造、水利工程颇有心得。
过去,这些才能被视为“杂学”
,难登大雅之堂,更与仕途无缘。
如今,朝廷竟然专门为之设立科目,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准备报考新科的人数,在这些地区远超朝廷预期,民间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新科考试的辅导班和参考资料,虽然内容粗浅,却反映了强大的社会需求。
面对这场席卷士林的思想风暴,朝中重臣也意见不一。
商鞅态度强硬,主张“利出一孔,令行禁止”
,认为既然新政己定,就当雷厉风行,对于公开抵制者应予以严惩,甚至建议削减传统科举名额,以凸显朝廷决心,快速扭转社会风气。
他坚信,只有强大的行政力量,才能打破千百年的积习。
而远在瀛州的诸葛亮,则通过电报呈递了长篇奏疏。
他结合自己在瀛州推行教化、选拔人才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思路。
他认为,“风俗之变,非旦夕可成。
士子积习,亦难骤改。”
强行压制旧论,可能激化矛盾,造成士林离心离德。
他建议采取“新旧并存,双轨试行,循序渐进,以实效取信于人”
的策略。
即保持传统科举的主体地位和吸引力,同时用心办好新科,严格选拔,并将新科及第者妥善安置到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如工部、户部、地方漕运、边防等),用实实在在的政绩来证明新科人才的价值,逐步改变社会的偏见。
“待新科之士,屡建功勋,为国纾难,则天下之人,自会心服口服,旧论不攻自破。”
朱由检仔细权衡了双方意见。
他深知商鞅之策见效快,但风险高,易引发剧烈反弹;而诸葛亮之策更为稳妥,利于长期稳定。
最终,他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
一方面,他下旨明确支持新科开设,驳回了守旧官员要求废止的奏请,并亲自为新科选定主考官和考试范围,强调“务求实学,杜绝浮华”
。
另一方面,他也适度增加了下一次传统科举的录取名额,并优抚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以示朝廷对传统经义的尊重并未改变,试图缓和紧张气氛。
这一系列举措,暂时平息了最激烈的争论,但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再难合拢。
一场深刻的、关于知识体系、人才标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革,己经在大明帝国的肌理中悄然发生,其深远影响,远非一纸诏书所能限定。
北海渔场,边军新业
北疆,黑龙江入海口及库页岛周边,昔日荒凉的海岸线,如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